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随着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日益临近,如何有效防止脱贫群众的大规模返贫,形成并筑牢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成为脱贫攻坚工作“冲刺”的关键。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多年来,中粮集团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立足深耕现代农业的综合优势,努力将脱贫攻坚与企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探索形成了中粮特色的精准产业扶贫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央企特色扶贫之路。
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激活内生动力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布甲乡3万亩野樱桃花,每逢盛开,宛如世外桃源,美景闻名遐迩,还上过中央电视台。但美景之下,却是当地贫困的现实。当地洞上村贫困户卢方兴,年收入就只有4000多元。
2017年底以来,中粮集团旗下中国纺织在当地樱桃产业上做文章,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商品樱桃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为当地农户增收。卢方兴以4亩土地入股,并在基地务工,收入翻了一番还多。美景资源摇身一变成了致富的资本,卢方兴和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
这是中粮集团实施精准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立足粮油食品主业,推动产业扶贫是中粮集团实施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中粮集团针对不同地区的个性特色,采取“一县一策”措施,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在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产品深加工、订单农业等方面培育当地特色产业,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
在黑龙江延寿县,中粮集团充分利用当地水稻、玉米种植资源优势,开发了一系列产业化种植项目: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粮谷帮扶延寿县建设了10000亩订单农业水稻种植基地、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种植马铃薯示范基地,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生化帮扶建设了非转基因玉米种植基地,以及使用中粮生化覆膜的水稻种植基地,整体上形成了“以订单农业带动精准脱贫”的产业模式。
根据各地条件和资源的差异,中粮集团在黑龙江绥滨县、新疆乌什县、西藏洛扎县等地都开展了精准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并派出多批挂职干部进行驻点扶贫,同步实施“志智双扶”,增强农户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变“输血”为“造血”,确保了帮扶资源效用最大化、贫困群众受益最大化,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以“加工”带“基地”:提质增效力促共赢发展
黑龙江绥滨县拥有黑土地、两江水和优质水稻等优势资源,生态环境优良,但长期以来,产业薄弱却成了农户们脱贫致富的“软肋”。
中粮集团在绥滨县援建的兴达米业,以优质大米加工为核心业务,2017~2018年度,与当地周边四个合作社签订了数万亩的高端米种植订单,并以每吨高于市场价的价 格进行收购,所得利润还按一定比例返给种植户,推动了贫困户增收,也推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今年,绥滨县已成功脱贫摘帽,但中粮集团的“稳定扶贫”举措并没有放松。中粮集团持续推动中粮贸易(绥滨)公司下属绥滨米厂的优化经营,2019年计划委托绥滨米厂定向出口稻谷加工量5万吨,并在加工费上加大补贴力度,由94元/吨提高至130元/吨,将更多收益反哺给农户。
中粮集团在大力发展精准产业扶贫中,始终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优势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脱贫攻坚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产业扶贫的长效性。
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为抓手,中粮集团还在四川石渠县投建了牦牛乳品加工项目,在新疆乌什县开办了果品深加工工厂。在甘肃临夏县,中粮集团下属的蒙牛乳业也建立了临夏壹清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糖业主动将广西隆安县糖业主体业务纳入中粮南糖的业务范围,解决了隆安庶糖的生产销售问题。此外,2017年以来,中粮集团在西藏自治区推动矿泉水、葡萄酒、乳业等领域的产业对接,投资启动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通过以“加工”带“基地”的长效产业扶贫模式,中粮集团开发了当地发展潜力,促进了当地经济转型,转变了当地发展理念,同时也延伸了自身产业链,并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与贫困地区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除“梗阻”破“瓶颈”:创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的特产脐橙,被称为脐橙中的“璀璨明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造就了雷波脐橙早结丰产、果大早熟、汁多无核、脆嫩化渣的特性。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长期以来,由于销路不畅,再加上假冒品横行,使得“雷波脐橙”常常卖不出去,甚至烂在地里,农户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收入也迟迟上不去。
2017年11月以来,中粮集团旗下我买网建立雷波脐橙直采基地,通过电商平台将雷波脐橙打入中高端市场,帮助雷波县脱贫致富。在去年产季期间,雷波脐橙在我买网上共销售80000余粒,惠及农户1027户,极大提高了雷波脐橙的品牌影响力。雷波脐橙也成了我买网有名的“扶贫果”。
打通链路,提高可持续性,是中粮集团精准产业扶贫的重要特色。中粮集团充分发挥旗下我买网作为唯一央企电商的特色优势,紧紧牵住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营销这个“牛鼻子”,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电商化,实现产销对接。自2016年以来,相继将雷波脐橙、恒都牛肉、凉山黑猪肉、藏香猪、高原土鸡、西藏拉孜县藜麦、洛扎藏鸡、青海茶卡羊、河北魏县鸭梨等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推广至全国,为贫困农牧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也为众多具有丰富农副产品资源的贫困地区实现快速脱贫、改善民生提供了样板和示范。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扶贫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粮集团还积极探索农粮产业的“金融+”模式,解决当地培育产业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比如在黑龙江试点“宁安模式”,为当地提供贯穿玉米贸易、储存、运输、期货等各环节保价的农事服务,并匹配粮食银行仓单质押信托等金融服务,形成“农业+金融+农事服务”的农业全生态服务体系。同时,中粮集团在新疆3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探索形成了“农业产业化+产业链金融+保险+期货”的新型金融扶贫模式等等。
多年来,中粮集团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已助力洛扎县、绥滨县、门源县成功脱贫摘帽,其他区县也将按计划于今年年底前脱贫摘帽。